臺語黑話
#臺語黑話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339029316957437/permalink/833142567546107/
引用維基百科
臺語黑話,指臺灣民間流行的臺語黑話詞彙,通常在江湖、監獄與軍隊中使用,與一般社會上所使用詞語有差別。也有不少黑話已經在社會中廣泛使用,例如「兄弟」指的是黑道份子、「藏鏡人」指幕後黑手,「仙人跳」指透過女色詐騙他人錢財,「挲圓仔湯」指透過恐嚇或利誘等手段迫使他人放棄權利,「明牌」指受人看好的彩券號碼,「沙窟仔」(soa-khut-á)指商家用以誘導客戶購買商品的人。
黑幫份子為了自保,不讓別人知道他們的交談,相對於眷村黑話,本省人的幫派與不良少年也有自己的黑話。比如眷村黑話俗稱警察為「條子」。臺灣上映的美國電影(如《教父》)中俗稱警察的「cop」,就常被譯為「條子」。但黑話也會改變,2000年代後的臺灣現代社會,更常使用「鴿子」(警徽上有鴿子的圖案)、「波麗士」(音譯英文的police)、「賊頭」(源於臺語,即戲稱警察為盜賊的領袖,能管理盜賊)、「戴帽子的」(源於臺灣幫派,舊時制服警察出門須衣冠楚楚)等。
常見
「公司」:幫派。
「處分」、「處理」:逐出、毀滅。
「出包」:出錯。
「放生」:放棄。
「姼仔」:通常寫成「七仔」,年輕女性或女友。例句:我愛上媠个「姼仔」,做我个「姼仔」[註 1]。
「圍爐」:圍毆。
「洗」:查抄或取締。
「白頭盔的」:憲兵。早期憲兵都戴白色頭盔。[1]
「賊頭」:警察。「頭」為領導人之意,「賊頭」,意思是警察能領導盜賊。
「戴帽仔的」:制服警察。
「三組」:刑事警察。早期臺灣警察分為七組,第三組為「刑事組」。第一行政組、第二督察組、第三刑事組、第四戶口組、第五保防組、第六民防組、第七交通組。有時稱「伯仔」,臺灣黑幫稱管區警察常稱為「管區叔仔」(華語的「警察叔叔」),刑事警察常稱為「刑事伯仔」,對刑警較尊敬,有時稱老刑警為「伯公」。
「電仔」:警車或警察。「電仔」本意為警車的閃燈,最初指警車。年輕人則逕稱警察為「電仔」。「電仔」一詞最早流行於臺南一帶的飆車族。
「桶仔」:一般是指偷渡用的小船。詐騙業者稱「據點」為桶子。例句:「桶仔」顧好,「電仔」看好,莫予「三組」搬去「洗」矣。若無,愛坐「桶仔」過烏水溝了[註 2]。
「攤仔」:警方的臨檢點或臨時哨所。
「籠仔」、「內籬仔」、「籬仔內」:監獄。
「卒仔」:原指「小人物」,黑幫指「懦夫」。來源是象棋。
「紅君」:通常寫成「紅帥」,團體中的大人物。來源是暗棋,或稱「黑君」、「紅仕」等意思都相近。舊時臺灣義務役服役兩年,軍中稱三十日之內退伍的義務役士兵為「紅君」。
「巷仔內」:內行,由於「內行」的諧音為「內巷」,故稱。
「標穡頭」:通常寫成「標事頭」,原指參與競標工程,黑話指「惹事生非」。
「一支刺」:通常寫成「一根刺」,新秀,最有鋒芒的人,「刺」猶言鋒芒也。
「目脫」:不長眼。形容人眼光差,或者不懂得看臉色,出自於「目睭脫窗」的縮寫。「目睭」為眼睛,「脫窗」為眼睛斜視或鬥雞眼的疾病。例句:你莫「目脫」對伊「標穡頭」。「巷仔內」攏知,伊是海線「一支刺」,「看板」足大[註 3]。
「看板」:名氣。
「幹古」,胡說八道。
「#卸姦」:通常寫成「下幹」,丟臉。
「食喙」:通常寫成「吃嘴」,只會吹牛,沒有本事。
「食羹」:遭遇不幸、碰壁。
「食粿」:玩女人。「粿」字粗俗,指女陰。
「白鯧」:原指昂貴的一種魚,此指美女,尤其指美貌的風塵女子。例句:我無像恁「食喙」,逐工「幹古」講「食粿」,其實攏「食羹」。我欲食嘛是食「白鯧」。[註 4]
「菜店」:風月場所。
「#阿公店」:老人常去的風月場所。服務生通常是徐娘半老。
「正氣」:正派。
「邪氣」:不正派。
「#浮浪貢」(phû-lōng-kòng),網友通常寫成諧音「普龍貢」、「噗龍共」等。日語「浮浪者」指游手好閒、不務正業者之意,臺灣日治時期有《臺灣浮浪者取締規則》命保甲抄錄,許多保甲抄錄筆誤為「浮浪貢」。另說則稱「貢」是黑話,「傢伙」的意思。也有人說「浮浪貢」是指「浮浪者欠人貢」(不務正業者欠人打),簡稱為「浮浪貢」。
「哭」:「哭爸」的簡稱,罵人語,比喻人的抱怨、訴苦。例句:「食喙」流氓、「邪氣」囡仔莫出來「卸姦」,講這講彼是欲「哭」喔[註 5]?
「塑膠」:原指「廢物」,現多指「不理不睬」。有人稱「塑膠」是日語「そうか」(是嗎?)的音譯,不知真偽。例句:你一直「塑膠」,是不是把我當「塑膠」[註 6]。
「坎站」:地位。
「舉攕」(giah8-tshiam2):發難,惹事。
「神經」:原意是瘋癲,黑幫多指「理睬」。例句:他實在有夠「神經」,烏白「舉攕」,連阿標哥這个「坎站」,都無佇咧「神經」个[註 7]。
「走跳」:原意為「闖蕩」,也可以指「活躍」(可以簡稱「跳」)。
「犁田」,原指耕田,後指跌倒,尤其是騎摩托車摔倒。
「步輦」:通常寫成「步輪」,原指轎子,日治時偶爾指人力車,黑話中指「徒步行走」。
「一敗」:「最大限度」的意思。通常是指加滿油門開快車、騎快車,出自於日文「一杯」(いっぱい)。也可以指說話拐彎抹角,應付周旋,類似於華語黑話的「旋轉」。也可以當成「一跛一跛」的諧音,指「跛腳」。例句:我叫你oo-tóo-bái騎較慢个,毋通油門「一敗」;你毋免共我「一敗」;時到你若「犁田」,兩支腳攏「一敗」,連「步輦」攏有問題。[註 8]
「優逗」:優良。出自日語(日語:じょうとう〔上等〕 zyoutou)。
「尪仔」:人物。
「尪仔頭」:臺語原指姿色,黑話指「面子」。
「面水」:黑話指「面子」。
「尪仔標」:鈔票。例句:「尪仔頭」若無予我,佗一仙「尪仔」來撨,「尪仔標」擲偌濟,攏同款。[註 9]
「阿共仔」:指中國共產黨。
「阿六仔」:指中國大陸居民。
「草紙」或「人頭紙」:指人民幣。
「有應公」:原指「無嗣的孤魂」,此指受害者。例句:「阿共仔」彼爿,「阿六仔」買厝攏按呢。「草紙」無擲落去,資料就辦袂牢,害我變作「有應公」。[註 10]
「#鋩角」:通常寫成「眉角」,原意為關鍵、技巧,「鋩角」在黑幫指的通常是鋒芒或脾氣。所以「落鋩角」(通常寫成「落眉角」或「下眉角」),則為「翻臉」或「挑釁」。例句:這个代誌處理个「鋩角」是予王董飲「圓仔湯」。毋過王董彼个人「鋩角」真濟,你愛細膩。毋好共伊「落眉角」[註 11]。
「沙窟仔」(sa-khut-á):假客人、假裝競標,幫助商家哄抬價錢的人。出自日語(日語:さくら〔偽客〕 sakura)。
「#宋盼」或「#盼仔」:有錢而出手大方的人(意同眷村黑話中的凱子),摃「宋盼」、摃「盼仔」,敲詐凱子。
「角頭」:地方幫派(原意為聚落)或幫派人士。
「𤆬頭」:通常寫成「帶頭」,老大。例句:這个「角頭」,我是「𤆬頭」个。[註 12]
「兄弟茶」:或稱「壓霸茶」,以劣質茶葉,逼人以高價購賣,其實是假借賣茶葉名義,實則收取保護費。也有「兄弟酒」、「兄弟衛生紙」等,所在多有,有時通稱「兄弟牌」或稱「壓霸牌」。
「在莊」、「地基主」:本地黑道人物。
「撈起來」:殺掉。
「食菜的」:原意為「素食者」,此指「非黑道的人」。
「借過」:高抬貴手。
「菜公」:原指齋教神職人員,此指「小混混」。
「佛公」:原指神像,此指超級老大。
「土地公」:地方領袖(原意為土地神)。例句:你一个「菜公」,嘛敢賣「兄弟茶」?叫是欺侮人「食菜的」,煞沖著「地基主」,就愛先拜「土地公」,金紙愛燒。無抵好,乎人「撈起來」,時到再拜「佛公」嘛未赴了。[註 13]
「手骨」:財力。「手骨粗」:闊綽、慷慨。「手骨細」:節約。
「肉粽」或「麵線」:縊死鬼。
「阿拉」、「鴨頭」、「鐵仔」:槍械。
「塗豆」:通常寫成「土豆」,即華語「花生」,為子彈。
「菝仔」:通常寫成「芭樂」,手榴彈。另外一個意思是「無用的」,如不能兌現的支票,稱「菝仔票」。例句:就是人開「菝仔票」,你「鴨頭」亦莫烏白提出來,人嘛會請你食「塗豆」、食「菝仔」。[註 14]
「藥組」:吸毒者。
「西藥房」:毒販。
「#燃柴」 (hiânn-tshâ):犯毒癮。
「硬的」、「甜的」、「甜粿」、「冰糖」、「安的」:安非他命
「軟的」、「鹹的」、「草粿」、「鹽」、「四號仔」:海洛因
「咖啡」 :加了搖頭丸藥粉、K他命等毒品的咖啡。
「咖啡話」 :原指喝了「毒咖啡」後所說的胡言亂語,現多直接指胡言亂語。例句:你是毋是「藥組」,抑是開「西藥房」矣?無飲「咖啡」,煞歸工「燃柴」講「咖啡話」。[註 15]
「貓鼠尾」(niau-tsí-bué):通常寫成「老鼠尾」,加了毒品藥粉的紙菸,因為捲菸的過程,頭部變細,故稱。
「抽筋」(kiù-kin) :指吸毒過量而死亡。
「艋舺話」:謊言、瞎話。來自電影《艋舺》,劇中「和尚」(阮經天飾)打算跟外省幫派合作販毒,不斷用好聽的話欺騙夥伴,導致幫派瓦解。
「支援」:找人過來幫忙打架。通常說是「#喝支援」、「叫支援」等。
「槓龜」:指賭博輸錢,尤其指彩券賭輸。相傳來自臺灣日治時期的撞球術語「コング」(kongu),指撞球時「球掉到地板上的狀聲詞」。或說是源自美國俚語「skunk」,指撞球比賽得到零分。
「#脫箠」(tut tse´):出差錯,通常寫成「凸槌」。原是撞球術語,「箠」是撞球桿,意指球桿打歪了,造成球滾到預料之外的地方。現指出差錯、出問題。
「拖臺錢」:拖時間。原是撞球術語,撞球館通常以時間計費,稱之「臺錢」,年輕人打撞球通常是平分帳單,所以當有人撞球時拖拖拉拉,就會被其他同伴詬罵「拖臺錢」,現在演變為罵人「拖延時間」之語。
「阿思巴拉」:癟三,在網路上通常寫成諧音「2486」。出自日語「蘆筍」(アスパラ)。
「阿撒布魯」:不合邏輯、雜亂無章。出自日語「朝風呂」(あさぶろ)。日治時期,務農人家凌晨即下田務農,必定在晚上回家後才洗澡,故早上洗澡為不合常理。或說古時臺灣人一般在晚上洗澡,惟有風塵女郎才在早上洗澡,故為不合理之意。
「烏魯木齊」:形容人的胡作非為,或者東西粗製濫造。相傳是清代重罪為「發配烏魯木齊」,故稱。另一說是一些不肖木工,為了省錢,用一種品質很差的木頭「烏漉木」(據說即黃連木)製造傢俱。故罵「不耐用、無能」為「烏漉木製」,久而久之誤傳為「烏魯木齊」。
「#三炮兩炮」:廢話。
「#會夆姦」或「會予人姦」:有本事的人。沒本事則稱之為「#袂夆姦」或「未予人姦」,,比如不善飲酒,稱之為「未幹飲」。但「夆(hőng)姦」或「予人姦」有時是罵人語,類似於「滾」。例句:你爸佇這,毋驚冤家,毋「喊支援」,莫講「艋舺話」矣,「會奉幹」攏過來,「阿思巴拉」攏去「奉幹」,無佇咧共你「三炮兩炮」。[註 16]。
「#馬西馬西」:喝醉酒的樣子。
「#掠兔仔」:通常寫成「抓兔子」,嘔吐。
「甲組」:大專院校的運動會賽事中,甲組為體育類專業學生,乙組為業餘學生。黑話中「甲組」原是形容一個人很優秀,現多指「不懼內的男子」。
「媽祖婆」:原指海神媽祖娘娘,黑話中指「老婆」,只能稱「媽祖婆」,不允許簡稱「媽祖」,否則易生混淆。
「關帝公」:原指武神關聖帝君,黑話中指「每天飲酒的人」,此詞戲謔,因關聖帝君面色赤紅,如飲酒一般。
「冤親債主」:原為佛家語,指前世的仇家、親人、虧欠的人等。黑話中指「自己的兒女」。
「落海」:通常寫成「下海」,原指女性進入風塵業,現常指進入某一個行業的職場。
「#暈船」:因風塵女郎是「下海」,恩客迷戀風塵女郎則稱「暈船」。現常指陷入單戀,但對象不一定是風塵女郎。
「三七仔」:幫風塵女郎招攬生意的男子,早年多與風塵女郎「三七分帳」,即抽取陪宿費的三成,故稱「三七仔」。
「媽媽桑」:出自日文,老鴇。
「內將」(ne-tsiang):出自日文「姉ちゃん」,即「姊姊」是也。通常以此稱旅店的女性負責人。通常也會幫投宿的旅客尋找風塵女郎陪宿。
「#落翅仔」:本指被母鳥遺忘的幼鳥,黑話中指輟學少女,尤其指年輕的陪酒小姐。例句:你正港「甲組」,作「關帝公」,踹酒家,虧「落翅仔」,都毋免拜「媽祖婆」、顧「冤親債主」[註 17]。
「爐主」:墊底的人、最後一名。因臺灣民間信仰制度,廟會慶典時大多由爐主跟在神轎之後,運動比賽時則戲稱最後一名為爐主,爾後又稱考試最後一名為爐主。另說則是爐主在廟會中負責拋灑金白錢,就像最後一名的同學被老師拋灑考卷的樣子。
「落漆」:通常寫成「掉漆」,丟臉。
「#屁窒仔」(phuì-that-á) 或「#屁囝」(phuì-kiann):形容個子矮小但囂張狂妄的樣子,臺灣通常指淘氣的小孩,黑話中指不良少年,眷村黑話譯作「屁孩」。
「運將」(un-tsiang):司機,出自日文「運ちゃん」,即「運轉手ちゃん」的簡稱。臺灣相當流行此一詞彙。但大多數日本人認為「運ちゃん」為差別用語,在日本罕用。
「祖公屎」:閩南稱祖產為「祖公產」,「留下遺產」為「放祖公產」。臺灣則以諧音稱之為「祖公屎」,「留下遺產」為「放祖公屎」,戲謔。
「阿本仔」:指日本人。
「阿山仔」:指外省人。
「半山仔」:指日治時代旅居中國、二次大戰後返臺從政的臺籍人士。
「阿姆阿伯」:原指「伯父伯母」,黑話中指四處向別人拜託、求情。
「理由伯、牽拖姆」:愛搪塞責任的老人,「理由伯」還常用,「牽拖姆」今已罕見。《全能綜藝通》曾經依此設計角色「理由伯」。
「三七五」:形容知識淺薄,或者做事疏忽大意。[2]
「#菁仔叢」:原指「檳榔樹」,黑話中指冒失、唐突的人。尤其指冒失地搭訕女子的人。
留言
張貼留言